200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23-07-29 19:53:47
上海市统计局
2003年1月29日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564.69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755.83亿元,增长10%。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1%。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220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719.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增值税136.83亿元, 增长22.2%;营业税251.85亿元,增长31.8%;个人所得税67.08亿元,增长41%;房产税19.68亿元,增长34.3%。全年地方财政支出87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84.14亿元, 增长27.4%;科教文卫事业支出170.57亿元, 增长9.3%;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19.83亿元,增长18.7%。

固定资产投资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渠道,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幅比上年提高1.5 个百分点。
  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784.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6.3%;更新改造投资422.58亿元,比重为19.6%;房地产开发投资720.23亿元,比重为33.4%。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5.09亿元,比上年下降21.7%;第二产业投资7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第三产业投资1427.13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2∶33.7∶66.1。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752.78亿元,比上年下降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394.9亿元,比上年增长9%;民间投资1010.73亿元,增长15.9%,比重由上年的43.7%上升到46.8%,其中私营企业投资162.7亿元,增长37.9%。

价 格

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8%,居住类与上年持平。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1%,衣着类下降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3%。
  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下降。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2.3%,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下降3.6%。

农 业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种植业产值97.38亿元,增长1.2%;畜牧业产值87.06亿元,比上年下降2%;渔业产值4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调减35.2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调整为40∶60。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郊区水稻优质品种种植率达73%,油料作物优质品种种植率达60%。实施农业产品安全化生产,市场品牌意识增强。至年末,全市注册品牌的农产品59个,有23家企业的51个农产品通过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郊区退耕造林进展加快,全年完成植树造林21.5万亩。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使农产品生产发生变化,水产品、蔬菜等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全年牛奶产量27.8万吨,比上年增长6.8%;水产品产量32万吨,增长7.5%;蔬菜产量476.6万吨,增长12.4%。而生产污染较大的生猪、家禽等产品产量下降。全年生猪出栏数450万头,比上年下降6.3%;家禽产量1.59亿只,下降8.1%。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出口农产品生产,新型蔬菜、优质花卉、特色瓜果等出口比重明显提高。全年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8.8亿元,比上年增长2.3%。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推进。至年末,全市有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87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

工 业

以四大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39.46亿元,增长8.9%;重工业增加值1473.31亿元,增长14.9%。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47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40.56亿元,增长14.7%。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0.59,比上年提高13.6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税金435.55亿元,增长18.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8.2亿元,增长33.9%,占工业利润总额的58.4%;实现税金301.88亿元,增长21.8%,占工业税金总额的69.3%。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全年开发新产品2万多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10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3%。
  区县工业增势强劲,工业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区县工业总产值34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9.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比上年提高22.1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产值31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市郊九大工业园区完成产值549.01亿元,增长43.2%。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98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重点发展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六个重点发展的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1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4%,其新增产值占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7.3%。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比上年增长31.7%,移动电话机产量增长13%,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26.5%,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59.1%,轿车产量增长35.2%,发电设备产量增长37.4%,乙烯产量增长26.8%,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42%。

建 筑 业

建筑业生产增速加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6.4%。
  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8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完成施工面积5729.12万平方米,增长4.3%;竣工面积2582.04万平方米,增长6.1%。建筑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3.32万元,比上年提高12.3%。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加快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5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0.3%。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快。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已达54家(含6家同城支行),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30家。有22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外资银行在沪营运资金不断扩大,年内有33家在沪外资银行获准增加营运资金或资本金,共新增5.29亿美元。至年末,在沪外资银行营运资金总额达15.38亿美元。
  金融业务运行稳定。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35.77亿元,当年新增2776.44亿元;贷款余额10550.94亿元,当年新增1771.6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44.4亿元,占新增贷款的53.3%。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13.67亿元,当年新增512.61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086.71亿元,当年新增443.2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698.86亿元,现金支出11947.3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48.49亿元。
  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全年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股票和基金交易较为平淡。股票成交额1.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5.3%;基金成交额556.77亿元,下降58.7%。证券市场证券品种继续增加。至年末,上市证券数达826只,当年新上市86只,其中股票759只,当年新上市70只。全年沪市共筹资614.3亿元,比上年下降35.8%。其中,发行新股筹资516.96亿元,比上年下降3.2%;再次发行(增发、配股和国有股配售)筹资97.34亿元,下降77%。债券交易活跃。全年债券成交额3.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成交额9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5%。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金额突破10万亿元,达到11.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险业收入大幅增加。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36家,其中外资保险机构15家。全年保费收入2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4.39亿元,增长11.1%;人身险保费收入193.3亿元,增长37.8%。在全年保费收入中,中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09.04亿元,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0.3亿元。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49.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财产险21.59亿元,增长12.3%;人身险28.26亿元,增长44.1%。

国内商业

商业企业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为抓手,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全年实现国内商业增加值3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825.33亿元,增长9%;穿的商品零售额268.71亿元,增长8.7%;用的商品零售额925.02亿元,增长9.8%。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全年汽车零售量6.4万辆,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轿车5.47万辆,增长26.8% ;移动电话61.66万部,增长51.4%;摄像机3.02万架,增长27.7%;家用电脑17.03万台,增长7.7%;传真机5.51万台,增长33.6%;复印机0.71万台,增长35.3%。
  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连锁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凸现,成为最显成长性、最具活力的市场经营业态。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63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至年末,本市连锁网点达6432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1289家,便利店3266家。
  商业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44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9.8%;商品销售总额5021.35亿元,增长9.8%,其中批发销售3411.74亿元,增长10.4%。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00个,全年成交额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210亿元,增长5%。

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服务水平继续改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邮电通信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380.5亿元,比上年增长9.7%。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4.99亿件,比上年增长6.7%,其中国际特快专递66.9万件,增长17.4%。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72.5万门,总容量达到811万门。年末电话用户67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9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6万户。IP电话通话时长22亿分钟,比上年增长60.6 %。固定电话长途通话时长22.4亿分钟,比上年增长9.3%,其中国际及港澳台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5亿分钟,增长7.1%;移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3.5亿分钟,增长23.9 %。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4000兆,比上年增长60%。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419.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9.6万户;宽带接入用户34.79万户,增加22.29万户;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767公里,增加996公里;卫星站点837个,增加377个。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累计完成860沟公里,比上年增加310沟公里。
  交通运输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6651.6万吨,比上年增长6.5%。其中,铁路运输3339.8万吨,增长1%;公路运输29759万吨,增长3.1%;水路运输23421.1万吨,增长11.9%;民用航空运输131.7万吨,增长31.7%。全年完成旅客发送732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8%。其中,铁路3518.1万人次,增长8.9%;公路2045.62万人次,增长35.7%;水路525.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2%。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22.5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6.1%;进出港旅客达到2471.48万人次,增长19.6%,其中发送旅客1235.5万人次,增长18.5%。在民用航空进出港旅客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153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940.78万人次,增长24.8%。
  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增强口岸功能。至年末,全市拥有114条国际航线,与近96个国家和地区的275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64亿吨,比上年增长19.4%。全年集装箱吞吐量861.2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净增227.2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5.8%。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7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房地产开发与销售同步增长。从开发看,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6853.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5%;竣工面积1983.92万平方米,增长10.7%。从销售看,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96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839.05万平方米,增长9.4%。在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中,个人购房比重已达97.5%,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存量房产交易稳步上升。全年成交过户面积1790.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8.05万平方米,增长25.9%。房屋租赁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商品房屋出租面积597.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5%。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加快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上升。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6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5.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27.89亿元,增长23.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6%上升到31.9%。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5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77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56.95亿元,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4572.64亿元,增长19.3%。
  非公有制经济商业企业成为推动市场销售的主要动力。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股份制商业企业零售额37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零售额187.58亿元,增长63.8%;私营和个体商业企业零售额261.12亿元,增长31.2%;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零售额1005.01亿元,比上年下降5.5%。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国有资产重组和有序流动,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年内国有资本通过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共吸纳社会资本近1300亿元。至年末,全市795 家中央和市属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有513 家完成改制,占64.5%。已改制企业的资产总额占795家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88%。国有资产融资能力不断加强。全年有33家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协议转让、划转、资产置换、国有股回购等方式进行了资产重组,涉及资金总额55.92亿元。有7家企业通过发行新股、增资配股、增发新股等方式,累计筹集资金54.68亿元。年内批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22家,总股本3.16亿元。积极稳妥地实施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全年实施破产的国有企业38户。其中,完成32户,6户正在清算过程中。在已完成的32户企业中,核销银行呆坏帐20多亿元,减少债务32亿元。产权交易日益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成为技术、金融与产业资本嫁接的桥梁。全年共成交各类产权6471宗,比上年增长14.2%;交易金额2268.96亿元,增长47%。其中,国有企业产权3732宗,比上年增长1.7倍;交易金额1636亿元,增长2.5倍。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原有的2027项行政审批事项中,已取消和不再审批、调整审批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共801 项,占全市审批事项的39.5%。
  为确保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与WTO协定一致,对全市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213件市政府及办公厅文件被宣布失效,1件地方性法规、22件市政府规章被废止,2件地方性法规、20件市政府规章被修改后重新发布。政府部门废止的规范性文件达4000件,对600多件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作了修改。

行业协会与市场中介

行业协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贯彻按新机制重点在入世相关领域、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发展行业协会的方针。年内新组建了会展业、人才中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28家行业协会,并对原有的133家行业协会中的60多家进行了改革调整。至年末,全市共有行业协会160家。年内还对110名行业协会秘书长进行了培训,为实施职业人制度创造了条件。
  市场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开始起步。年内出台了《关于本市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律师协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6个分行业的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规范管理意见,为加强规范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已有10.1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职业者共452.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36.0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5%。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至年末,全市有8.06万家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共675.91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单位参保率达到98.35%。年内出台了《上海市城镇从事自由职业人员和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制定实施了《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全市共有18.92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国内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服务全国的水平。年内新增国内各地来沪投资企业6427 家(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控股企业),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57家;注册资本总额546.48亿元。年内上海在全国各地投资签订的合作项目420项,项目总金额达242.91亿元。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与西部省市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全年上海与西部省市签订各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237项,总金额129.17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人才交流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上海对云南、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三峡库区等地对口帮扶与协作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新安置来沪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448户,共1862人。至年末,已累计安置1305户,共5509人。
商业部门以优势业态、优质商品、优良管理加快拓展国内市场。至年末,上海在外省市开设的商业连锁企业网点达2134家;全年实现销售额23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倍。

  对外贸易

外贸部门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推进跨国采购中心建设,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26.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进口总额406.09亿美元,增长22.1%;出口总额320.55亿美元,增长16%。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稳步增长,私营企业出口迅速上升。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9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私营企业出口3.27亿美元,增长7倍。一般贸易增长加快。全年一般贸易出口137.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174.24亿美元,增长10.8%,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9.6%提高到23.3%;机电产品出口168.34亿美元,增长18.5%,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2.5%。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新成效。全年对亚洲出口16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对欧洲出口57.52亿美元,增长7%;对北美洲出口78.24亿美元,增长23.7%;对拉丁美洲出口10.41 亿美元,增长19.1%;对大洋洲出口6.77亿美元,增长22%。
  “大通关”改革成效明显,上海口岸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1425.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进口总额606.98亿美元,增长15.7%;出口总额818.03亿美元,增长20.3%。

  吸收外资

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吸收外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3012项,比上年增长22.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05.76亿美元,增长43.4%;实际到位金额50.3亿美元,增长14.5%。服务领域的吸收外资大幅度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35.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6%,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为33.8%,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合同金额1.88亿美元,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合同金额2.83亿美元,房地产业合同金额12.66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34项;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3%。外资企业外商增资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增资40.24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38%。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4个。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上海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802项,比上年下降19.1%;合同金额15.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实际完成营业额12.63亿美元,增长11%;派出劳务人员1.11万人次,下降5.2%。对外承包工程领域不断扩大。积极向制造业、石油化工、电力、通信、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拓展。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6个。

  旅 游

旅游行业整合都市旅游资源,加强行业管理,努力实现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32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319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 家。全市已有旅行社596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555 家。全年接待由上海入境的境外旅游者272.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入境外国人210.66万人次,增长43.3%;港、澳、台同胞56.58万人次,增长7.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8760.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6797.12万人次,增长5.1%。国内旅游收入9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浦东开发开放

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年浦东新区实现增加值12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外贸出口总额136.02亿美元,增长23.4%;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6.68亿美元,增长33.3%。金融服务功能日趋增强。至年末,已有130家中外营业性金融机构集聚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物流园区和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913.6万吨,比上年增长56.7%;集装箱吞吐量463.4万国际标准箱,增长60.2%。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升级取得突破。至年末,已有60多家跨国公司企业在金桥投资落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82.8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7%。张江高科技园区聚焦效应明显。已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全年签订合同项目244个,投资额27.83亿元。区内拥有研发机构20多个,已形成16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孵化项目达219个。以浦东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有170家企业入驻浦东软件园。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投资171.25亿元,增长1.7%;市政建设投资201.68亿元,增长13.4%;公用事业投资148.42亿元,增长60.9%。年内建成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外环线浦东段、同三国道上海段、外高桥港区四期、四川北路绿地、长桥水厂改造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其中首批向社会招商的同三国道上海段、沪青平中段、莘奉金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上海西南地区率先形成“153060” 高速公路网络框架。为进一步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卢浦大桥、外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公用事业

疏通交通瓶颈,优化线网布局,城市交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951条,公交运营车辆1.85万辆,运营出租车4.75万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27.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4%;轨道交通客运量3.57亿人次,增长26.1%。公交车辆、出租汽车、轨道交通客运量形成7∶2∶1的格局。公交车辆加快升级换代,年内更新车辆1589辆。为疏通中心城区道路网络,完成了龙华路、陕西北路、昌化路等市中心18条瓶颈、堵头和错位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
  各项公用事业设施继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063.51万立方米。自来水售水量20.2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售水量11.8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全年全市用电量645.7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1.85亿千瓦·时,增长8.5%。年内完成84.33万户居民电表分时计价改造。年末,人工煤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522.3万户,比上年增长2.1%。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3.2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9%。年末,全市天然气家庭用户已达70.08万户。全年天然气售气量3.8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4.6%。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保护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城市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
  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建成竣工,六条支流沿线的2529家单位的污染源被截流,日截流污水21万立方米;新建泵站19座,改造原直排河道的雨水泵站9 座;关闭或搬迁畜禽牧场36家,治理8家;拆除废弃码头144座,搬迁环卫码头9座,货运及专用码头19座,使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河水生态功能开始恢复,主要水质指标基本达到景观水标准。完成龙华港水系一期、松江新城龙兴港、嘉定墅沟等河道综合整治。年内市中心区关停并转污染企业67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城区总悬浮颗粒年平均值基本保持稳定,二氧化硫浓度比上年下降16.3%,二氧化氮浓度下降9.5%。积极创建“基本无燃煤区”。年内创建12个无燃煤街道、22个基本无燃煤街道。至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总面积达到915.1平方公里。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一级的天数有73天,达到二级的天数有208天,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77%。加快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年内建成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新增24个社区废品回收利用交投、分拣场(站),51座居民生活垃圾压缩收集站。完成20个易积水点改造,缓解了市中心居住区暴雨积水矛盾。

城市绿化

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新建公共绿地1988公顷,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观绿地65块;中心城区建成古城公园、不夜城绿地、四川北路绿地、徐家汇公园(二期)等大型开放式公共绿地。全线建成了长97公里,宽100米的环城绿带。全年新建居住区绿地470公顷,完成破墙透绿0.88万米。年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平方米。年内世纪公园、静安公园等10座星级公园在沪诞生。

四、城市信息化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信息产业增加值4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296.29亿元,增长18.5%;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76.4亿元,增长17.4%。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25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1.7%。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电子政务加快建设,“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正式运行,全年主页访问数达400万人次,实现网上办事144项,提供表格下载561项。社会保障卡发放800万张,社会保障卡服务热线(962222)咨询人数达52.16万人次。至年末,公交“一卡通”发卡量达到475.9万张,数字证书发放36.13万张。社会信用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形成了290万市民信用记录和59万家企业信用记录,累计提供个人信用报告50.5万份。全市银行卡基本形成同城跨行、国内异地跨行和跨国联网的三级网络体系。至年末,全市17家发卡银行发放银行卡3565万张。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53.86亿元,比上年增长80.2%。年内超级计算中心项目通过验收,主机平均使用率达80%左右。有线电视双向改造累计完成161.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35.42万户。

信息化环境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服务热线(82000)开通,全年接受咨询4.8万人次。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至年末,全市有334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年内IT行业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点,政府软件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面落实信息安全防范责任制,对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进行了测评和安全就绪状况评估。

五、社会事业

科 技

坚持依托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全年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89%。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418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6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603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9963件,比上年增长56.3%;专利授权量6693件,增长24.6%。
  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内共有502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在认定的项目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三大重点领域的项目占66.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占57.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占71.5%。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850项,其中70%的项目已实施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500亿元。技术交易规模扩大。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6万项,比上年增长9.2%;合同金额120.22亿元,增长13.2%。

  教 育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高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全面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50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8所,成人高校30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0.9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在校学生33.16万人,增长18.4%;毕业学生5.52万人,增长29%。全年招收研究生1.92万人,比上年增长21.4%;毕业研究生0.79万人,增长16.3%。松江大学城首批三所高校二期工程竣工,学生生活区入住1.1万名新生。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751所,在校学生67.24万人,比上年下降7%。普通中学857所,在校学生78.97万人,比上年下降1.6%,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7.22万人,比上年增长8.5%。中等专业学校82所,在校学生12.66万人,比上年增长4.5 %。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2%。继续加快实施“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学校都能通过区域教育信息中心实现高速、安全上网。年内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
  成人教育加快发展。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6.73万人,比上年增长25.1%;在校学生17.09万人,增长23.6%,其中本科学生6.29万人,增长27.9%。
积极探索和推进多元投资办学,民办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至年末,全市共有9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2.49万人;188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5万人;38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5.47万人。

  文 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2002年国际旅游交易会、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2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上海共获奖60余项,其中杂技《兜杠》获十四届初登舞台国际杂技艺术节“金K奖”优秀剧目奖。至年末,全市有市、区(县)文化馆、群众艺术馆53个,公共图书馆32 个,档案馆44个,博物馆21个。在上海博物馆首次成功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共展出37天,接待观众23万人次。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8个。全年共摄制电影故事片10 部。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年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通过整合,实行广播频率专业化,设置了新闻、交通、文艺、戏剧等10套新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6小时;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节目6 套(其中对台广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4小时。上海电视台节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49小时;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11小时;上海教育电视台平均每周播放129.5小时。全国有11 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上海电视网播放。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共出版报纸16.46 亿份、各类杂志1.8亿册、图书2.59亿册(张)。

  卫 生

以控制费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为主题,积极推动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满足市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至年末,全市分类登记的医疗机构3504所,其中非营利性2732所,营利性772所。年内2350人获得《医师资格证书》,1.49万名医师和4万名护士进行了注册登记。全面推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实行医疗信息公示制度。完成了中心城区51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重危病人急救预报网络建设。新增流动采血车25辆。启动卫生投融资改革,成立卫生国资公司和申康投资公司。两批共29个市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初见成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完成了城区9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体 育

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年内成功地举办了ATP网球大师杯赛、世界杯射击赛等19项国际体育赛事和37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在第十四届亚运会上,上海运动员获得31枚金牌(人次)、14.5枚银牌和9.5枚铜牌。其中有1人1次打破1项世界纪录、2人2次打破2项亚洲纪录、1人1次平1项亚洲纪录、5人8次打破8项亚运会纪录、1人1次平1项亚运会纪录,创造了上海运动员在历届亚运会上的最好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上海运动员共获31项冠军和34项亚军。
  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市新增491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建成31个健身苑、460个居委会健身点,总面积达39.2万平方米。全年为各居住小区的健身苑、健身点配置各类健身器材7000多件。

  社会福利与救助

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建设,社会化、网络化、制度化的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至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58家,床位3.35万张,年内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由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109家,床位0.94万张。全年在社区新建40个老人日托机构、487个老年活动室。围绕“应保尽保”,进一步实施各项社会救助措施。全年有9.07万人享受政府生活困难补助,12.69万人享受粮油帮困,1.45万人享受实物帮困。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43.16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盖人数6.18万人。年内新办福利企业82家,新安置968名残疾人就业。全市共有5.72万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获得医疗救助,全年支出医疗救助金5761.3万元,人均救助金额1008元。多渠道助学资金筹措体系基本建立,全年全市受助高校学生2.49万人,助学金额1194万元。

六、人民生活

人 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34.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6‰,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2.6‰。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成功地推出了人才居住证制度。至年末,已有8255名在上海发展创业的国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居住证。在国内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6%,本科以上学历占72.8%。在国外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占55.7%,本科以上学历占78.8%。

  就 业

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7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94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6.0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3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38.4万人,增加39.27万人;非正规劳动组织就业人员20.16万人,增加3.74万人;自由职业者14.15万人,增加3.71万人。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至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417个。全年净增就业岗位11.83万个。“4050”工程累计开发1548个项目,已实施1521个项目,安置5万名“4050”人员上岗就业。对困难群体实施双向承诺就业援助,年内又有2 万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积极推进以提高青年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的“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年内已建立职业见习基地114家,见习学员5966人,覆盖电子、机械制造、物流、咨询服务等领域。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9452元,比上年增长9.5%。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325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212元,增长6.2%。
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电160台,家用空调118台,影碟机60台,移动电话93部,照相机79台,家用电脑51台,热水器76台;农村居民家庭:彩电120台,轻骑、摩托车83辆,洗衣机71台,热水器53台,移动电话63部,影碟机31台,家用空调24台,家用电脑12台。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15.54亿元,当年新增1020.48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62.95亿元,新增987.96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2.59亿元,新增32.52亿元。

  居 住

住宅建设和旧区改造加快发展,居民居住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56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住宅竣工面积1753.95万平方米,增长10.3%。建成为住宅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面积197.3万平方米,相当于全市住宅竣工面积的11.2%。新建住宅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年内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和高水平管理的四高优秀小区85个,比上年增加17个。年内完成市区多层住宅平顶改坡顶1257幢,水箱改造628个。新一轮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年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4%。年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6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8.1平方米,增加0.8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87.4%。年内扩大菜单式全装修试点住房3.2万套。
  全面实施廉租房制度,改善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全年受理4181户,登记3730户,配租3501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仍需继续深化等。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国内商业统计范围包括国内贸易、物资供销和饮食业。
4、民间投资是指除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主体进行的投资。
5、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销售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旅游产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交通、邮电、旅馆、餐饮、贸易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6、“1+3+9”工业园区中的“1”是指浦东新区;“3”是指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9”是指九家市级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康桥工业开发区、嘉定工业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松江工业区、青浦工业园区、金山嘴工业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和崇明县工业园区。
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城镇从业人员统计口径有所调整,自2002年起不再包含部分协保人员。

平台注册入口